盛夏時節,正是農作物管護的關鍵期,余慶縣積極利用植保無人機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、葉面施肥等作業,推動農業從“粗放管理”向“精準農事”升級,助力農業生產提質增效。
7月16日,在龍溪鎮紅軍社區高粱地里,“飛手”謝孔華操作著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植保無人機,正按照預設路線在田間勻速飛行,霧化的藥液均勻覆蓋在葉片上,為高粱披上“科技防護衣”。
“用機子打比人工打劃算多了,既能省錢又能省人工。像我這百多畝地,要是請人工,起碼得20多個人才能打完,光人工費就至少要2000多塊;換成機子來打,最多1500塊錢就夠了,效率還高得多。”高粱種植戶譚代香算了筆明白賬。
這臺高效作業的無人機,是余慶縣鑫興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今年新添置的"利器"。相較于傳統機型,不管是效果,還是載重,都得到了全面提升。
“買這臺機子,一來是為了給果樹打藥,二來也能應對高粱、玉米這類高稈作物的噴藥需求。實際用下來,這套設備的噴藥效果比我之前用過的其他幾臺機子都要好得多。而且它的載重量也很有優勢,能拉150斤水,不像以前那臺,最多只能拉80斤。”謝孔華說。
值得一提的是,無人機的噴頭經大疆公司專項升級后,霧化效果有了顯著提升。這一改進源于謝孔華去年提出的建議,如今已成為作業時的一大優勢。
“我們今年花了一萬多塊錢改裝噴頭,是直接聯系大疆公司做的升級。現在用它給果樹、高粱打藥,葉面的濕潤程度基本上能和人工打藥持平,效果相當不錯。而且它的霧化性比以前的機子好太多了。”謝孔華介紹。
目前,這臺無人機已完成萬余畝作物的噴灑作業,涵蓋茶葉、果樹、中藥材、高粱、水稻等多種作物,服務范圍輻射余慶、湄潭、石阡、黃平、施秉、甕安、思南等地。
“機器移動的位置越少,作業面積反而越大。就拿我們這臺機子來說,固定在一個地方作業,一天輕松完成四五百畝。這效率和人工比起來,要強上兩三百倍,相當于三百個人干一天的活,我們這臺機器一天就能搞定。”謝孔華說。
植保無人機的應用,不僅以“數十倍效率”顛覆了傳統田間管護模式,更憑借精準變量施藥、多光譜遙感監測等核心技術,有效破解人工施藥不均、時機錯位等難題,為穩產增收筑牢科技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