狂風暴雨的“降溫套餐”來得又急又猛
“應對暴雨黑科技”天團也集體上線
從智能預警到快速處置
來看重慶如何運用科技
與極端天氣“斗智斗勇”!
防汛"最強大腦"
從盲人摸象到精準防控
走進市住房城鄉建委的城市內澇治理數字化應用駕駛指揮艙,一塊電子屏幕上正“直播”著全城防汛實況——哪條街開始積水、哪個下穿道水位上漲、搶險隊伍到了哪里,全都看得一清二楚。
這就是重慶的防汛“智慧大腦”,通過整合700余臺液位計、視頻監控等感知設備數據,結合氣象、水文等42類數據資源,將整座城的風險點都裝進了“一張圖”。
以前防汛像是“盲人摸象”,現在可不一樣了。系統通過AI算法分析積水深度、區域流量等指標,自動匹配預設閾值,15分鐘內即可將預警信息精準推送至區縣、街鎮及一線搶險人員,無效巡查減少75%,實現“防患于未然”的主動防控。
“橋隧管家”上線
讓數據比暴雨跑得更快
暴雨來襲時,重慶高新區的智慧照明和智慧橋隧系統就像為城市裝上了“智能管家”,能第一時間感知風險、下達指令、協調各方,讓排險工作從“人跑現場”變成了“數據先跑”。
智慧照明平臺就像個“路燈醫生”,能自動診斷出哪盞路燈“生病”了。一旦發現異常,系統就會精準定位問題路燈,遠程給它“打針吃藥”——先斷電保護,再派維修人員去“復診”,雙管齊下降低安全隱患,實現“零觸電”。
智慧橋隧監測系統則是暴雨天的“超級情報員”。它用傳感器和攝像頭盯著橋隧和邊坡,一旦發現積水或異常,就會立刻聯動交巡警、應急和屬地人員“組團出動”,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排水、清障,讓交通恢復如常。
暴雨間隙的“空中偵察兵”
無人機智能巡查顯身手
攝影 | 鄭宇
在江津區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,隨著指令下達,部署在鐵塔和樓頂的無人機“機巢”自動開啟,多架無人機騰空而起,化身暴雨中的“空中偵察兵”。
這些智能設備配備高清攝像頭和AI識別系統,能在半小時內完成5公里范圍的精準巡查,連狹窄巷道、河岸邊坡等“死角”都盡收眼底。
無人機巡查的畫面實時回傳至指揮中心大屏,系統自動框選井蓋移位、道路積水等隱患區域。發現險情后,信息秒速推送至公安、應急等多部門——從問題識別到工單派發,全程不超過10分鐘,搶險工作如同“接力賽”一樣又快又順。
暴雨雖急 ?????????
但重慶的“應對暴雨黑科技”更快
全力保障城市安全運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