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種,七分管。當前,正值水稻生長的關鍵期,也是病蟲害防治的最佳時期。連日來,貴州省思南縣搶抓農時,積極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,充分利用植保無人機“飛防”作業,精準施藥,將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相結合,讓田間管理既輕松高效又節能環保,保障糧食豐產、農戶增收。
在位于思南縣塘頭鎮機場壩的1200畝水稻種植基地,一片片綠油油的水稻一望無際,好似綠色波浪,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。伴隨著一陣陣旋翼轉動聲,兩架植保無人機在技術人員的操作下騰空而起,沿著稻田勻速飛行,機身下的噴淋頭噴出白色的霧化農藥,均勻灑向稻田,為田間水稻披上“防護衣”。
“由于這段時間氣溫比較高,所以我們就是上午七點鐘至十一點鐘,下午四點鐘至七點鐘這兩個時段進行植保無人機‘飛防’作業,一天能完成600至800畝,效率是比較高的。”思南禾睦福農機專業合作社無人機操作員程朝原說。
據了解,一臺植保無人機的作業效率是人工噴藥的20倍以上,能減少農藥使用量30%以上,相較于人工噴藥,植保無人機“飛防”更高效、安全、節約、環保。
此外,針對今年田間水稻長勢和病害發生規律,塘頭鎮農業服務中心積極配合思南縣農業農村局,開展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,通過大面積集中服務優勢,采購低毒高效、綠色環保的農藥,實施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專業化服務,減少農田水域面源污染的壓力,推行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。
“今年二化螟、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來得比較早,縣農業農村局也是第一時間就把藥物、無人機都投放到位了,讓我們的水稻得到有效防護。”思南縣塘頭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楊秀峰說,高效快捷的植保無人機飛防,讓田間管理盡顯“科技范兒”,既有效提高了病蟲防治效率,降低農藥使用量和防治成本,也幫助農戶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,為糧食豐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。
近年來,思南縣始終將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貫穿于水稻標準化種植全過程,大力普及推廣機械插秧、無人機管護及機械化收割等科技化種植手段,進一步推動了水稻生產的智能化、機械化、輕簡化、高效化,為糧食生產插上“科技翅膀”,讓群眾把飯碗端得更穩,讓鄉村振興的路走得更實更寬。